春運期間,氣溫持續(xù)走低。距離北京城區(qū)40多公里外的門頭溝落坡嶺水庫,早已結(jié)了厚厚的冰層,兩座鐵路鋼梁橋依舊穩(wěn)穩(wěn)矗立在水庫冰面上。作為晉煤外運重要通道的豐沙鐵路,一列列火車從橋上轟鳴而過,繁忙依舊,但已然沒有了北京西工務段“打冰人”繁忙的身影和錘子與冰面的撞擊聲。
今年,“打冰人”有了新任務。
北京西工務段門頭溝橋梁維修工區(qū)工長王自森又踏上了熟悉的冰面。今天他并沒有像往年一樣“全副武裝”,而是僅僅拿了一臺鋰電螺絲扳手,準備對橋墩破冰裝置狀態(tài)進行周期性檢查,復緊松動的螺絲。
“打冰人”,是過去對這些橋梁設備養(yǎng)護人員的稱呼。每年到了冬天,落坡嶺水庫都會結(jié)上七八十厘米厚的冰層,且水庫上游會不時放水,冰層擠壓力加之水流的作用力,會對橋墩構(gòu)成安全隱患。為了消除隱患,養(yǎng)護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每個橋墩周邊用木錘打出一個活水圈,這成了他們冬季的主要工作。
“我是2013年到的原落坡嶺橋梁維修工區(qū),那時候冬季橋墩打冰就是最主要的工作,每次上冰前,都得全副武裝,帶上自制的木錘、大笊籬、冰釬、防護繩,為了防止腳下打滑,鞋上還得套上自制的腳齒。”王自森邊走邊說道。
以前,每次打冰作業(yè)得近兩個小時,隨著木錘的起落,冰碴與水滴也隨之飛濺,水滴落在身上后,很快就凝結(jié)成冰,“打冰人”自己也近乎成了“冰人”,而且在氣溫低時,每隔三四個小時,“打冰人”就得穿上棉衣帶上裝備來到冰面,對橋墩周圍剛剛結(jié)成兩三厘米厚的冰層進行清理。
為了提升鐵路線橋設備科學養(yǎng)護水平,北京西工務段與高校合作研制了橋墩破冰裝置,這種破冰器是由兩塊2.5米高的鋼板圍成的一個形似船頭的裝置,包裹在橋墩外,尖頭迎著水庫放水的方向,大家都形象地稱其為“破冰棱”。
“2018年開始進行的是試驗性安裝,經(jīng)過一年試驗,驗證了橋墩破冰裝置對橋墩提供了有效的保護,之后用了3年時間,對上下行兩座鐵路橋17個橋墩全部安裝了‘破冰棱’,最后一個是2021年1月份安裝到位的。”王自森站在冰面拍打著“破冰棱”介紹著。
“每次安裝基本都是在12月到次年1月最冷的時候,得從岸邊通過冰面把‘破冰棱’推運到安裝位置,基本在每年的春節(jié)前完成當年的安裝任務,所以說這幾年春運期間也是我們一年中打冰和安裝最繁忙的時候。”王自森自1988年參加工作,見證了橋梁養(yǎng)護工作的歷史變遷。
“安裝完這個‘破冰棱’,現(xiàn)在就是進行周期性檢查,極大減輕了大家的工作強度,也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投入,提升了橋梁設備科學養(yǎng)護水平。”同行的門頭溝橋梁車間黨支部書記李占江介紹說。
檢查過程中,一列列火車呼嘯著駛向遠方,站在冰面上,遠遠望去,一個個橋墩就像乘載著一艘艘戰(zhàn)艦,破冰前行,蔚為壯觀。
2022年春運,“打冰人”不再打冰和安裝“破冰棱”了,他們開始了新工作——重點對“破冰棱”結(jié)構(gòu)進行周期性檢查,這也標志著自1978年門頭溝落坡嶺水庫建成蓄水開始,40多年的橋下打冰工作成為歷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