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師掛牌提供“專家門診”,設立答疑輔導站,開發(fā)個性化輔導平臺……“雙減”政策落地后,不少中小學在校內(nèi)課后答疑輔導上都出了新招,盤活全校教師資源,跨班級、跨年級做好答疑輔導。
在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每天15時30分到16時30分,各年級當天參與課后服務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學科教師,會將“骨干教師答疑”的小牌子掛在自己班級門口,輔導任教班級的同時,向全年級學生敞開教室,提示學生有疑問可隨時進來尋求幫助,為學生提供“專家門診”。學校還按照教學進度統(tǒng)一了每個年級每周的作業(yè)內(nèi)容,在樓道內(nèi)的大屏幕上滾動公示。
“一對一答疑反饋,是作業(yè)輔導的重中之重,我會根據(jù)學生完成作業(yè)的進度,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yè)。”該校英語教師孫明焱舉例說,在學習Park(公園)這一單元時,她設計了唱英文歌、書寫單詞等基礎鞏固練習,學生們完成基礎作業(yè)后可以挑戰(zhàn)拓展任務——畫一個自己心中的公園并配上英文解說詞,“分層輔導的方式,既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學得好、學得足,還可以激發(fā)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首師大附小掛牌走班的輔導模式不同,密云六中則在專用教室和樓道內(nèi)設立了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九個學科“骨干教師答疑輔導站”,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開展服務。校長高光斌說,該校34名骨干教師全員參與,一周五天全面覆蓋,確保每天不少于10名骨干教師。輔導站注明答疑輔導時間、教師電話等信息,并向全體學生公布答疑輔導安排表,學生根據(jù)需求尋找骨干教師解疑問難,也可以根據(jù)輔導站信息,提前和教師電話預約,告知自己的學習需求,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高光斌說,現(xiàn)在每到課后輔導時間,每個答疑輔導站都格外熱鬧——小操場上,體育教師在指導學生動作要領;辦公室外,學生正圍著數(shù)學教師爭相討論幾何證明題的多種解法;化學實驗室里,老師為學生講解演示實驗的注意問題……輔導站設立近兩個月,累計服務學生近500人。
還有學校主打“智慧”輔導。宏志中學開發(fā)了“一幫一”平臺,將全校教師資源盤活:老師們把每天的空閑時間公布在平臺上,學生可在全校老師間預約答疑。該校副校長陳昌林介紹,平臺啟用以來,跨班級、跨年級求助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有的孩子學習能力比較強,學習進度快,他們可能就需要更高年級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有的孩子性格有些內(nèi)向,覺得自己的基礎不夠好,不好意思找自己的老師求助,而更傾向于找其他班級的老師答疑。”目前,該校有105位教師在平臺上答疑,學科類老師幾乎百分之百覆蓋;課間學生可在班級、機房或者閱覽室電腦上進行預約。
大興精華學校也用上了信息化答疑平臺,學校借助獨立研發(fā)的數(shù)據(jù)分析系統(tǒng),從多個維度分析學生成績,精準定位學生的弱科、弱項,對在某一問題上有共性缺口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集中答疑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