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燒牛肉、干煸花菜、骨湯、米飯、饅頭,才花12元就能吃到價值25元的自助餐,我必須豎大拇哥啊。”一位快遞小哥開心分享著自己的就餐體驗。近日,東花市街道聯(lián)合街道商會成員單位,給奔波在此的快遞員群體量身定制了干凈實惠的愛心套餐,收獲一眾點贊。
事實上,這樣的暖心福利并不罕見。為了方便快遞小哥、環(huán)衛(wèi)工人等戶外勞動者,相關方面因地制宜,想出了不少好辦法。有的地段商鋪林立,就通過合作,鼓勵其提供休憩、熱水、如廁等便利;有的街區(qū)擁有養(yǎng)老驛站、餐飲公司等餐飲資源,就通過補貼,鼓勵其提供優(yōu)惠套餐。多措并舉之下,很多戶外勞動者享受到了“熱可納涼、冷可取暖、雨可棲身、急可如廁、渴可飲水、累可歇腳、傷可用藥、餐可優(yōu)惠”的暖心關照。
城市,從來都不只是鋼筋水泥的建筑森林,更是人們的寓心之所。為生活于斯、奮斗于斯的人提供一方打拼的舞臺,也提供足夠的關懷,乃城市之責。相較而言,戶外勞動者風里來雨里去,不僅工作辛苦,權益保障也往往不夠完善。就拿快遞小哥來說,盡管許多人常常與之打交道,但接觸不過是收發(fā)快遞,對話基本是一句“謝謝”。他們的所急所需,很多時候沒有被充分關注。“最熟悉的陌生人”默默助力著城市有序運轉,相應的,聯(lián)通社會資源打造暖心驛站解決其諸多后顧之憂,則是在夯實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就像一位快遞小哥說的,“以前我們的午飯大多是吃些煎餅、包子等,有了‘小食灶’,真的是有了家的感覺。”
從城市治理角度來看,暖心驛站中至少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聯(lián)通資源,互利共贏。在我們的城市中,資源很多,需求也很多,一些矛盾實則是供需不匹配導致的。善于換位思考,積極向前一步,主動穿針引線,盤活社會資源,就能解決掉不少人的“急難愁盼”。就像臨街商鋪為戶外工作者提供便利,其實是舉手之勞,既可解他人之憂,也能為自己聚攏人氣。相關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形成規(guī)模,一下子為城市添了彩。二是,以心換心,達致共治。城市的精細化治理,呼喚所有人的參與。而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關鍵在于培厚一份主人翁意識。將維系情感與基層治理結合起來,很可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同在北京城,都是北京人”,城護民,民愛城,在這樣的“雙向奔赴”中,首都北京和諧宜居的底色才能越來越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