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軍休干部移交問題后部隊贈送錦旗
我市地處東海之濱、長三角南翼,駐軍部隊較多,素有“兵城”之稱,年均安置轉業(yè)軍官400余名、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40余名,軍休人員90余名,是名副其實的安置大市。
面對艱巨的安置任務,如何把退役軍人安置好、使用好,發(fā)揮人才優(yōu)勢?如何把軍休人員保障好、服務好,提升獲得感滿意度?對此,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一直在謀劃、在使招。
“隨退隨審、即交即接”
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組建后,面臨的“一號工程”便是接收安置滯留多年的軍隊離休退休干部。局黨組對安置部門提出了“部隊交得出,地方接得下”的工作要求。2021年11月24日,市軍休二中心收到了某部隊“情系部隊、服務軍休”的錦旗。原來,該部一名干部因檔案材料、待遇保障等方面顧慮,一直不肯配合部隊移交地方,退休后滯留部隊30多年。安置部門得知后,主動上門,講解政策,針對干部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接收方案,逐漸解開了他內心的疙瘩,讓他愉快地在移交安置確認書上簽了名。
在我市各級軍休管理服務部門,“情系部隊、服務軍休”并不只是一句掛在墻上的標語,更是踏踏實實解決好軍休人員在醫(yī)療、住房等方面實際困難的具體行動。
原解放軍總醫(yī)院2021年轉業(yè)軍官徐志鵬,首都醫(y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yè),曾在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博士后工作站從事科研工作,是國內業(yè)界知名人才。寧波大學附屬醫(yī)院向其發(fā)出工作邀請,雙方達成初步意愿。但根據轉業(yè)政策,徐志鵬不具備進寧波安置的一般條件。安置部門得知后,主動請示部、省兩級移交安置部門,希望把徐志鵬作為特殊人才跨省接收安置。由于安置程序復雜、周期較長,安置部門一方面不斷協調上級部門加快批復進度,一方面采取“先上班后接檔再報到”的創(chuàng)新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退役軍人參加志愿服務
“空窗期”其實不“空”
退役軍人離開部隊后,到地方安排工作前的待安置期,有的出去走走,有的陪伴家人,也有的學習充電,這期間他們時間充裕,身心放松,大家戲稱為“空窗期”。但在寧波,安置部門為他們準備了滿滿的“干貨”。
為幫助退役軍人更好地實現工作轉型、事業(yè)轉型和人生轉型,系好轉業(yè)安置的“第一??圩印?,每年的待安置期,安置部門都會聯合部隊舉辦前移培訓。
針對退役軍人特點,安置部門精心設計培訓課程,圍繞時政、保密、法紀、社情和安置政策等,邀請軍地有關領導、專家進行授課。此外,還邀請往年安置的優(yōu)秀退役軍人現身說法,分享心得。
2021年退役士兵李維納在參加培訓后說:“筆試好成績不是天天群里侃大山就能侃出來的,安置路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康莊大道,軍考途中也沒有不勞而獲的詩和遠方。”
做好屬地常態(tài)化教育管理
退役軍人到地方報到后,各級安置部門指定專人做好他們的“輔導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日常思想教育。通過主題黨日活動、提供實踐鍛煉平臺等形式,幫助退役軍人更快適應和融入地方。
在電影《長津湖》熱映期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邀請部分退役士兵共同觀影,并現場傾聽抗美援朝老兵講當年的戰(zhàn)斗故事。“看完后感觸特別深,讓人熱血沸騰,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靜。從部隊到地方后,我仍會發(fā)揚軍人的優(yōu)秀品質,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蓖艘圮娛亢魏贻x到地方報到后,加入了“甬尚老兵”志愿服務隊,在觀影當天來到現場,既是維護秩序的志愿者,也是現場觀眾。
除了做好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安置部門還通過專門的微信群進行安置事項通知、相關結果公示、答疑解惑等常態(tài)化服務管理。
退役軍人在防疫一線
運用自媒體開展啟發(fā)式教育
對寧波退役軍人來說,有個人人必備的“法寶”,那便是“濤哥講軍轉”微信公眾號。這個兼具官方色彩和個人風格的公眾號自2017年開通以來,經過深耕細作,已發(fā)布了近3000篇原創(chuàng)內容,收獲了5萬多粉絲,成為寧波甚至全國轉業(yè)安置工作的“金名片”。點開公眾號,不管是菜單欄還是文章內容,都能看出經營者的用心用情,既有退役軍人事務領域最全的政策匯編,又有退役軍人安置心得體會分享交流。
只是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全面、豐富的公眾號,是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移交安置和軍休服務處處長羅洪濤獨自運營的。他也是一名轉業(yè)軍官。多年來,不管工作多忙碌,即使在外出差,他仍會加班加點撲在電腦上,力求把最有溫度和深度的文字傳達給屏幕前的退役軍人,充分運用自媒體讓更多退役軍人知曉政策、解疑釋惑、分享交流。除了微信公眾號,他還在微博開通了同名賬號和“超話專區(qū)”?!白x者們的正面反饋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更是運營公眾號給我?guī)淼?lsquo;附加值’,只要有利于退役軍人安置工作的開展,能服務好轉業(yè)安置人員,我們都愿意去嘗試?!绷_洪濤說道。
“濤哥講軍轉”不僅提供權威解答,還為退役軍人們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臺,往年已安置、當年待安置的退役軍人經常主動向公眾號投稿,交流備考經驗、安置心得、工作感悟、生活體會等內容,瀏覽這個公眾號成了眾多退役軍人的日常,正如一名轉業(yè)軍官所說,“每天睜開眼,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濤哥講軍轉’公眾號,看看濤哥和大家的文章來學習充電。”各行業(yè)、各領域退役軍人的投稿分享,帶動了退役軍人開展自我啟發(fā)式教育,更帶動了退役軍人投身社會經濟建設的熱情。
陽光安置人盡其才
2019年寧波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建以來,已累計接收團職以下轉業(yè)軍官1129名,占浙江省的20%以上,數量排在全省前列。
細看每年的安置計劃,全市所有單位尤其是市委常委所在部門均帶頭接收轉業(yè)軍官,轉業(yè)軍官可進實進行政編制比例保持在92%以上,安置質量可見一斑。
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轉業(yè)軍官看好寧波的安置工作,對選擇到寧波發(fā)展充滿信心;另一方面,年復一年地大量接收轉業(yè)軍官,導致許多機關事業(yè)單位嚴重超編,干部隊伍結構亟待優(yōu)化。
面對艱巨的安置任務,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建云表示:“退役軍人安置工作是政治任務,安置好他們,既是對退役軍人負責,也是為改革服務?!?/p>
2021年度轉業(yè)軍官填報志愿現場
“沒關系”真的沒關系
“我一直被民間的‘關系論’所困擾,而我又是外地人,倍感焦慮。這次親身經歷,我感受到用人單位人盡其才、人崗相適的用人導向。‘沒關系’真的沒關系!”2019年轉業(yè)軍官盧艷給市領導的感謝信中寫道。當年,轉業(yè)軍官接收崗位情況公布后,盧艷憑借自身專業(yè)與用人單位崗位高度匹配,毫不猶豫填報了該單位并成功被錄取,上崗后很快成為單位的業(yè)務骨干。
“像盧艷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笔型艘圮娙耸聞站贮h組成員、二級巡視員盧立軍介紹,“有些轉業(yè)軍官擔心安置工作存在暗箱操作,因此我們始終堅持選崗靠‘雙考’成績說話。在寧波,‘背景硬不如軍功章硬,路子廣不如知識廣,關系強不如能力強。’這句順口溜早已成為轉業(yè)軍官的共識?!?/p>
2019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建后,系統總結以往各類退役軍人安置辦法,不斷優(yōu)化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陽光安置工作體系。
“陽光安置”,意味著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安置程序。安置部門同志介紹,轉業(yè)軍官安置堅持“六公開”,即安置辦法公開、接收指標公開、考核計分標準公開、考核分數公開、筆試面試分數公開、分配錄取結果公開;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堅持“六透明”,即單位性質透明、工作地點透明、崗位職能透明、薪資待遇透明、工休規(guī)定透明、錄用條件透明,確保全程陽光操作。
通過檔案賦分、筆試得分、面試評分、接收單位意向分確定轉業(yè)軍官“雙考”成績,轉業(yè)軍官自愿選擇單位,接收單位按“雙考”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確定接收人員。既最大限度地滿足轉業(yè)軍官的安置意愿,又充分兼顧了接收單位的用人需求,較好實現了轉業(yè)軍官想去和接收單位想要的有機統一,促進了轉業(yè)軍官安置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
“千里馬”終遇“伯樂”
安置工作要做得好、做得長久,退役軍人努力成為“千里馬”是前提,用人單位甘當“伯樂”是關鍵。
2020年度轉業(yè)軍官楊培,退役前是一名普通的技術軍官,既不是“筆桿子”,也沒有年齡優(yōu)勢。一個偶然的機會,安置部門同志發(fā)現,他為了準備安置筆試,獨立開發(fā)了《“甬上舵手”退役軍人在線學習資料庫》,并以個人名義參加寧波市首屆退役軍人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大賽而且取得名次。這樣的專業(yè)人才,不正是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千里馬”嗎?哪家用人單位有幸成為“伯樂”呢?安置部門同志積極對接市委網信辦,有關領導看到楊培簡歷后,不禁感嘆道“這樣的專業(yè)人才,我們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經過安置部門牽線搭橋,“千里馬”終遇“伯樂”。目前,楊培在市委網信辦已經獨當一面。
由于先天的教育背景、工作環(huán)境和后天的自覺努力等因素,甫一回到地方,部分退役軍人的確在專業(yè)技能方面與地方崗位需求做不到無縫對接。
誰都不是天生就會游泳的。只要用人單位給機會、搭平臺、有耐心,退役軍人肯吃苦、轉心態(tài)、善學習,由門外漢成為行家里手,是遲早的事。
這些年來,寧波市委市政府各級領導和用人單位對退役軍人安置工作高度重視,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辦公廳,市領導所在(兼職)單位和市委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無不敞開大門,帶頭接收轉業(yè)軍官、悉心培養(yǎng)使用。盡管全市年均安置轉業(yè)軍官400余名,盡管許多單位超編嚴重,但這些單位每年都接收2名到3名轉業(yè)軍官。
正如楊培安置后接受采訪時說“作為安置在寧波的轉業(yè)軍官,應有感恩之心,應奮發(fā)之為?!?/p>
近年來,寧波市在陽光安置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人崗相適的有效途徑和辦法。每年在編制安置計劃前,廣泛征求接收單位的需求,合理下達指標。對接收單位有特殊需求的專業(yè),實行專業(yè)限報。對具有專業(yè)技術特長的轉業(yè)軍官,有針對性地進行推薦,達到轉業(yè)軍官和接收單位雙滿意效果。
正是由于兼顧轉業(yè)軍官和接收單位雙方的利益,特別是對某些專業(yè)進行限報、增設接收單位意向分值等,轉業(yè)軍官選崗越來越理性,“人崗相適”的精細度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不少找到施展舞臺的轉業(yè)軍官在新崗位大放異彩,“轉業(yè)軍官綜合素質高,來了就能干事情。”接收單位接收轉業(yè)軍官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安置的路越走越寬。
轉業(yè)軍官在基層當輪值站長
投身志愿服務展現軍人風采
2021年“煙花”臺風期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發(fā)出《關于號召全市廣大退役軍人積極投身防汛抗臺志愿服務的倡議書》,近一半待安置退役士兵第一時間響應組織號召,主動聯系,迅速集結,團隊合作,投身搶險救災第一線。他們有的就近支援,有的遠赴一線,發(fā)揮個人所長,亮身份、作表率,彰顯軍人本色。
當時洞橋鎮(zhèn)告急,消息一經發(fā)出,退役士兵完成其他地區(qū)的救援任務后,第一時間集結趕赴洞橋,他們發(fā)揮各自專業(yè)特長,開沖鋒舟、運送救災物資、轉移受災人員、分派搬運救災器材,奮戰(zhàn)至第二天的凌晨三點才歇息,天剛亮又繼續(xù)投入搶險救災中,出色完成了各項救援任務。退役士兵呂曉峰告訴我們,“‘若有戰(zhàn),召必回’是我們的使命,在部隊服役這么多年,沖鋒在前已經是本能。我們這些戰(zhàn)友都是各地集結而來,好幾個人腿腳都受傷了還是堅持著,再辛苦我們也要等救援結束了再撤退。”
在待安置期間,各級安置部門積極引導退役軍人加入我市“甬尚老兵”退役軍人特色志愿服務隊和其他社會公益組織,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除了參與緊急救援,退役士兵還在疫情防控期間,就近在社區(qū)、街道參與門崗執(zhí)勤;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參與獻血、紅色主題教育、助老公益等志愿服務活動。近兩年來,退役士兵在待安置期間累計參與志愿服務500余次,彰顯了退役軍人的群體風采。(徐欣)
記者徐欣通訊員王盛沈鋮穎文/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