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本市中小學學生積極收看直播,觀摩了神奇有趣的太空試驗,他們紛紛表示,這是最難得的愛國主義教育,從每個細節(jié)中都能感受到我國航天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成就。
昨天下午,坐落在紅橋區(qū)的天津師范學校和苑附屬小學組織部分學生準時收看“天宮課堂”,“天宮課堂”結束后孩子們圍在一起七嘴八舌討論著剛學到的航天知識。學校還專門邀請了紅橋區(qū)少年宮從事航模制作20余年的金國林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動手制作火箭模型,為大家講解火箭的構造和升空原理,不一會兒一個逼真的火箭模型新鮮出爐。“大家想不想讓‘火箭’真正飛起來?”“想!”孩子們異口同聲答道。操場上,“火箭”在小型發(fā)動機帶動下,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孩子們心中的小小“航天夢”“科學夢”也和火箭一起奔向藍天。
“火箭和飛機都能夠飛上天,但獲得升力的原理是完全不一樣的?;鸺阅茱w,是因為燃料燃燒生成熾熱氣體,通過火箭尾部后噴產生反作用力。”學生高若菲和小伙伴分享著自己學到的航天知識。“這兩年,隨著‘天宮課堂’陸續(xù)與大家見面,我能感受到孩子們對航天活動的興趣越來越濃,更多孩子開始喜歡科學并熱衷參與各類科技活動。”天津師范學校和苑附屬小學科學教師李慶說。
由于疫情原因,河西區(qū)平山道小學全校學生通過網絡直播在家里收看。該校二年二班學生張睿哲平時就愛繪制航空科幻畫、動手制作一些科技創(chuàng)新作品,他看了航天員陳冬演示的毛細效應實驗后,從廚房拿來吸管和水,立即動手做起了實驗。“通過航天員太空實驗講解,我知道了在失重環(huán)境下水的表面張力讓吸管里的水自動升高了,看,我用一根細吸管插入水中,水在吸管中只升高了一點而已,水在粗吸管中,液面幾乎沒有變化。這個實驗讓我了解到了地面上進行毛細效應實驗和微重力環(huán)境下的差異,太空實驗真是太神奇了。我要努力學習,宇宙還有很多神奇的現象等待著我們去探究。”張睿哲說。
昨天下午,天津市田家炳中學德育副主任、八年級物理教師王磊的物理課恰好與“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時間相同,王磊通過物理在線課堂帶領同學們一起觀看了天宮授課,觀看中還為同學們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引導學生觀看重點,引發(fā)了同學們更多的思考,大家表示這是一次充滿神奇的探秘之旅,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到了宇宙的奧秘以及體驗探索的樂趣,一顆顆科學的種子播撒在了心里。“天宮授課是個難得的科學學習過程,航天技術、太空實驗運用大量現有科學技術,對學生的興趣啟發(fā)比較全面;其次,天宮實驗是一次科學實驗方法的全方位展示,對學生提升科學素養(yǎng)很有幫助。”王磊說。(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