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強調了痰對健康的危害。中醫(yī)將痰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狹義的痰是指呼吸系統(tǒng)的分泌物,可吐出,又稱外痰;廣義的痰指內痰或痰飲,主要是機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途徑和規(guī)律,逐步停蓄凝結成為一種黏稠狀、有害的液體。這種液體一般咯不出,而留伏在體內產生病變。
清代醫(yī)家李用粹在其所著的《證治匯補·痰癥》中記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中醫(yī)古籍《黃帝內經》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這些論述從生理方面論述了水谷(飲食)的輸布路徑,這條通路在生理情況下輸布水谷精微,而在病理情況下亦可成為輸布痰飲的通路。中醫(yī)學認為,脾主運化水谷水濕,若脾氣虛衰,或脾胃升降功能失常,運化功能減弱,水谷精微與水液不能得以正常運化,則聚而為痰。也就是說,脾肺功能不正常,容易生出“痰邪”。
痰的性質有寒熱之別。寒痰一般色白質黏偏稀,或呈泡沫樣,量較多,易排出,痰鳴音清。有寒痰的人群口淡、喜熱食、畏冷、小便色清、舌淡紅、舌體胖、苔白膩。形成寒痰的原因多因喜食冷飲或寒性食物所致,因為冷飲或涼食會把寒氣帶入胃部,脾胃受涼則功能受損,運化水濕的能力會變弱,久而久之與寒邪結合就成了寒痰。肺主呼吸,調節(jié)氣的出入和升降。當寒邪之氣侵襲肺時,容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因此,大家平時要少吃冷飲、海鮮、西瓜、梨、柚子等。
熱痰一般色黃質黏而稠,量較多,不易排出,痰鳴音濁。這類人群大多喜涼、口苦而干、便黃、大便偏干或秘結、舌紅、苔黃膩。中醫(yī)認為,熱痰形成與過食肥甘厚膩有關。因此,肥膩、油脂較多的肉類,糖分高的零食最好少吃。這些東西雖然口感很好,但是攝入過多到體內,黏膩不清爽,不好消化,容易生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