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歷時半年的探尋,19件檔案館寶,19次與檔案人的深入對話,給“新中國記憶·蘭臺尋寶”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為解密檔案背后的故事,讓中原1億父老鄉(xiāng)親不忘初心、重溫家國成長的腳步,今年5月初,大河報聯合河南省檔案館以及全省18地市檔案館開展“新中國記憶·蘭臺尋寶”活動。經過半年多的探訪,19件檔案館寶呈現在讀者面前,“新中國記憶·蘭臺尋寶”活動圓滿落幕。
歷時半年,檔案館寶是這樣被“挖”出來的
5月初開始,記者深入神秘的河南省檔案館和18地市檔案館,見到了河南省檔案館70歲高齡的孤本郵票,一睹書法大家書寫的拜祖大典拜祖文長卷真跡,揭秘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珍貴手稿,追憶漯河“水旱碼頭”的繁榮,回顧焦作群英水庫建設的艱辛,重溫中原油田發(fā)現的激動人心時刻;許昌糧票印模把我們帶回那個憑票吃喝的年代,平頂山蒸汽機車述說著煤炭之城的輝煌,駐馬店上了年紀的結婚證記錄了無數個家庭的悲歡離合,??h古廟會的“素顏模樣”讓人眼前一亮,南陽淅川南水北調移民故事直戳人心。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被很多個瞬間打動。講起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事跡,蘭考縣檔案局副局長薛宏難掩情緒,數次紅了眼眶;安陽市某中學校長喬利軍為了開發(fā)利用《彰德府志》,退休后自學電腦和PS技術,不拿一分錢,為檔案館義務打工十年,成為安陽市檔案館特邀研究員;新鄉(xiāng)輝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工作時爭相往前沖,卻相互推讓宣傳露臉的機會……
每去一個地方,都是對這個城市精神內核的挖掘;每一個館寶,都凝結了河南檔案人專業(yè)負責、一心為公的工作態(tài)度。為了把館寶故事挖掘好,記者曾3天走過1200公里,穿越3個城市;為了解郵票的意義,冒著高溫到退休的郵票專家家里拜訪……
活動10月份結束,共揭秘了河南19個檔案館寶,這些檔案館寶背后的故事通過檔案人之口娓娓道來,我們仿佛又伴隨著城市重新成長一次。
百姓與檔案更近了,河南檔案館寶和檔案人的故事深入人心
“你們的報道早上發(fā)出來,上午就有老百姓拿著老土地契約捐贈給我們市檔案館了。”
“平頂山的蒸汽機車保存得真好,我們這些火車迷準備組團去瞧瞧。”
“我是焦作群英水庫建設者的家人,你們的報道很感人,我們一家人謝謝你們。”
“河南省檔案館的珍貴郵票我親眼見過,我還專門寫過文章,拿給你看看吧。”
…………
為什么要把鏡頭對準檔案?這些反饋就是最有力的答案。
“新中國記憶·蘭臺尋寶”活動揭秘的館寶吸引了北京電視臺、中國青年網的跟蹤報道,南陽淅川南水北調移民故事登上了“學習強國”平臺,“新中國記憶·蘭臺尋寶”系列報道在大河報系列新媒體上累計點擊20萬次,河南檔案館寶和檔案人迎來了密集的“高光時刻”,越來越多的河南老鄉(xiāng)也更加了解自己家鄉(xiāng)。
此次活動得到了河南省檔案館的大力支持,為協調采訪、確定館寶、擴散館寶故事,河南省檔案館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不遺余力。河南省檔案館館長李修建告訴大河報記者:“新中國記憶·蘭臺尋寶”活動開發(fā)了館藏檔案、宣傳了檔案工作、增強了檔案意識,所發(fā)文章很有品位,也很厚重。檔案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宣傳好、保護好、使用好檔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服務是檔案工作的永恒主題,今后要逐步加大檔案開放力度,使更多檔案揭開“神秘面紗”,走出“深宅大院”,發(fā)揮應有功用,服務社會民生。